佛法教育

干部研习营 为慈济志业铺路

2025年的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中,超过三百名本地志工,以及十名来自柬埔寨的志工共修精进,承接法髓。研习营中最触动人心的一刻,莫过于静思精舍常住师父为志工陈沼福授证,在众人的见证下圆满他的心愿。



陈沼福因观看大爱剧场,被慈济精神感动而加入。趁着这次研习营的殊胜因缘,台湾静思精舍常住师父为陈沼福授证为慈诚。摄/ 张梦源

“你可以勇敢面对,上人给予你祝福。”台湾静思精舍的释德勷师父,代表证严上人,一一将领带、佛珠、‘佛心师志’胸花等交托给陈沼福,给予鼓励并为他授证为慈诚。

身为游泳教练的陈沼福,被慈济精神感动而加入,并将服务人群视为人生下半场的志向。2024年末他被确诊晚期胰脏癌,原计划返台受证,却因病情恶化未能成行。趁着2025年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的因缘,在超过三百名慈济人的见证与祝福下,陈沼福于新加坡静思堂受证,实现了他最大的心愿。

“我准备当小弟弟,再来参与慈济!陈沼福豁达地说道。这一幕,也成为此次研习营最温馨感人的时刻。

慈济六十载 变与不变

2025919日至21日,新加坡静思堂迎来一年一度的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来自台湾静思精舍的释德勷师父、释德格师父、释德谛师父、释德泰师父,以及十位资深志工组成的讲师团队,莅临狮城传承静思法脉。


四位常住师父带超过三百名志工礼拜《法华经序》,学员随着一字一句,将心安住,迎接一整天的课程。摄/ 林春慧

在《慈济一甲子的变与不变:从学到觉的修行路》课程中,由德格师父与德谛师父分享出家修行的心路历程,更提到自己刚出家时尚未适应,闹出不少笑话。

德格师父是静思精舍第一位来自海外的师父,他在访问精舍时被其宁静的环境所吸引,并决定跟随证严上人出家。德格师父秉持一念坚定的心修行,学会去除我执,感受真善美,并勉励大家“即使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发挥作用”。

德谛师父则分享,当初阅读《证严上人思想体系探究丛书》一书,深知上人每天的教导都是宣讲遗教,震撼之际也立愿,他应以出家的身份,生生世世追随上人的法缘。


德格师父(右)与德谛师父(左)以自身的心路历程,带领众人以法为鉴,行走在菩萨道上。他们都“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摄/ 冯桂琼

如今,台湾慈济即将迈入一甲子,常住师父勉励慈济人在团体中持续付出,适时调整步伐,接引年轻一代的志工,法脉宗门才得以延续。

德谛师父开示:“时代更迭,慈济的‘变’在于接引志工的方式创新,而永远‘不变’的,是慈济的法脉理念与根源。”

这份“不变”的精神,慈青潘苡吟深有所感,她表示,自己当初选择加入慈济,也同样经历了一段认同与调整的历程。她回忆道:“要先认同慈济的精神,才会愿意走进来。”在尚未加入慈济之前,她也曾面对思想上的差异,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调整,才能真正接受与融入。

要相信自己有力量,也要相信自己就是清流。她强调,要将年轻人的热血与能量,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在研习营第三天,德谛师父分享了上人对出家弟子、清修士与在家慈济人的期许。即便走过一甲子,证严上人对于慈济的愿行始终如一,付出的心从未变;而慈济志工虽为俗家弟子之一,但大家即有心在菩萨道上修行,便要秉持佛心师志,邀约众人一同身行好事。

因缘汇聚 同修精进

慈济重视传承,资深志工开道铺路,将自己走过的经验和心法传承给年轻一代。这次研习营的课程特别针对本土志工的需求,邀请台湾讲师传授社区经营与活化、法亲关怀、从陪伴到引导,从承担到传承的实务经验。

讲师之一的高秀敏表示每场活动都可以接引有心行善的民众。他们在招募时会先了解对方的兴趣、家庭、工作等,再交由社区组长联系对方。“联络时,不能给对方感到压力,不能急不能快!”如果对方与慈济因缘很好,自然愿意加入志工行列。若能持续陪伴,给予温暖支持和鼓励,投入社区活动,会走得更坚定。

台湾新泰区辅具团队负责人之一的许家铭,数月前刚康复与脑溢血,康复后仍不遗余力服务社区,在场众人无不感动。幸运能在38岁退休的他,在照顾年迈母亲的八年中了解长照需求,因此跟辅具捐赠或回收的案家互动时,能更同理对方心情。

若看见案家里有年轻人,许家铭便会邀约对方一同加入团队,扩大善的力量。他说:“成就菩萨的因缘其实就在我们的身上,只要愿意,我们可以接引更多人。”

关于如何留住年轻人,同是辅具团队的蔡直分享,需要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和成就感,他们自然会起欢喜心和感动,而感动便会升起愿力而留下。许家铭则补充,除了陪伴,更要给予他们发挥的空间与机会,让他们在实作中成长与突破。


台湾讲师洪心尉(中)在小组分享中与大家分享这些年的慈济心得,让大家听得很欢喜。摄/ 吴伊文

这次的讲师团队有两名中生代志工。从慈青时代就加入慈济的邱博毅曾在团体中不断提出办活动的新想法,让资深志工应接不暇。他因此自我调整,透过长期磨合和分享看法,渐渐让团队接纳,活动圆满。

另一名讲师林颖铎认为,年轻志工的活力与资深志工的经验相结合,就是一个完美的“梦幻团队”,然而跨世代合作一定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如何共融是大家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我们永远不会在同一个位置上,但如果我们在承担的过程中能带来一点点改变,让接棒的人走得更顺,努力就值得了。” 他强调,不仅仅是资深志工的兼容,年轻志工再接棒时应该虚心学习,秉持‘感恩、尊重、爱’。”

跨越国界的精进研习

除了忙于慈济事,台湾慈济慈善基金会副执行长刘济雨也勉励大家把握机会听闻佛法,再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他自新冠疫情以来通过Youtube举办线上读书会,不断分享自己闻法力行后的体悟,如今也集结出版新书《存乎一心》,并赠予现场学员。

台湾慈济人文志业品牌长林天来,也分享文字般若的力量。他认为,再怎么忙,都要像古代圣贤一样勤于读书,从书中汲取智慧。大爱电视台发言人陈竹琪也呼吁大家在空档之余多观看大爱台频道,透过真实人生故事启发,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幸福。

此次营队的共修精进,志工们都有所收获。从小就在慈济呵护下长大的王瑾璇表示,对德泰师父说要勇于承担,然后传承的因印象最深刻“继续承担不一样的功能,尝试不一样的工作,这样才能认识多一些伙伴,才可以邀约更多的人。”她分享道,在2023年海外慈青营队,当时全体慈青跪在台上,望着空的椅子,知道师公上人身体微恙,她发愿要尽快回台湾受证,佛心师志在心中。


来自柬埔寨的林伟大代表团队发言。摄/ 潘宝通

来自柬埔寨团队的林伟提出疑问:“柬埔寨慈济已经走过13年,感觉到志业无法发展起来,不是负责人的不用心,只是他们是外国人,语言不通,习俗文化各异。”然而德谛师父的一句话“你薰了吗”,让他很受教,原来法就在身边,只是大家一直往外求,没有薰法香,导致思想理念不一致。他们不能只关心照顾户,而忽略了志工与同仁的感受。回国后他们将会“法入心,法入行”。

三天两夜的营队圆满结束,志工们的在营队中学习与交心,“行囊”里装进了不一样的东西:装进了课程的法喜;装进了资深志工的鼓励;装进了“我愿意”的共识;更装进了一份“被托付”的安心。慈济的使命与传承,不是压力,而是祝福,祝福大家在慈济路上走得更有力量。

四合一干部精进研习营大合照。摄/ 王绥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