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法喜

我的一大事因缘

从高度发达、步调紧张、事事讲求效率的新加坡,来到节奏缓慢悠闲的尼泊尔,无论居住环境、饮食习惯,都是全新的体验,一切也要重新调整。去年七月来到蓝毗尼后,才发现不是每个人想要来就能来,还要具备五个条件才能过关……


占地近八平方公里的蓝毗尼花园园区由中央运河贯穿,广阔园区有各国建立的寺庙,两千五百多年前是悉达多太子诞生的所在;园区外民家传统生活又是另一番景象。(摄影/陈济连)

其实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来蓝毗尼长住。从高度发达、步调紧张、事事讲求效率的新加坡,来到节奏缓慢悠闲的尼泊尔,无论居住环境、饮食习惯,都是全新的体验,一切也要重新调整。

正如俗语“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很多时候要改变环境、改变周遭的人事物很难,唯有自己先改变,心态改正了,大环境就能改变。

有些时候,我们会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价值观、处事态度来处理事情,觉得样样不合己意,不免埋怨和难以理解。如果不以同理心,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看问题,烦恼依旧存在。

尼泊尔是内陆国家,没有港口,运输不便,资本家不会来这里投资。人民淳朴善良,也很少跟外面世界接触;百姓所受的教育不高,无法引进科技工业,大部分人口务农。

开车行驶在路上,遇到的不是“路霸”而是“牛霸”,牛群霸占了马路;还要放慢车速,按响喇叭,牛群才慢条斯理走到路边。

家访时,我们弯身进入低矮的茅草屋,简陋住处四面透风,下雨时会漏水;人和牲畜共处一室,以牛粪抹地。使我想到,若是每一代人以五十年计算,从佛陀时代到如今,经过五十代,困苦的生活彷佛不曾改善。

志工以蓝毗尼为据点,至邻近的迦毘罗卫市乡间访视,当地贫富不一,许多住户盖有石砖屋,但家无长物。(摄影/李国香)

为什么要来蓝毗尼?要从2022年五月的一个周末说起。那一天慈济基金会(新加坡)执行长刘瑞士约了副执行长邱建义和我相谈,说明上人心心念念要回馈佛陀的出生地,翻转贫苦众生,将正信、正念的佛法兴显在佛教发源地。他问我们,是否有意愿到蓝毗尼付出?

当有人这样问您,相信大家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和理由。我直接的感觉是“一大事因缘”,这一生中没有做过什么大事,知道上人有愿未了,身为弟子就应该圆师父的愿,做师父想做的事。现在遇到好因缘,就要把握,让生命不空过。

去年七月来到蓝毗尼后,才发现不是每个人想要来就能来,还要具备五个条件才能过关:

一、要有时间:有工作或要养家糊口的人,请长假难。

二、要有余钱:因为慈济人做慈济事如国际赈灾、发放或义诊,行程都是自费。

三、要有健康的身体:必须忍受摄氏38至40度以上的高温,和冬天极冷的天气。

四、要有家人的祝福:如果家人不赞同,能去也不能久留。

五、要有大愿力:发心立愿,为苦难众生付出。

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来人间是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有时在想,佛陀在涅盘前有没有遗憾?佛陀当年离家修行,就是要找寻解脱之道,要拔除众生苦,度化众生。两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众生的苦还没有解除,不只身苦,心灵也苦。

上人来人间也是一大事因缘,教导人人行菩萨道,做利益人间的事。从1966年一位默默无名的比丘尼在花莲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到现在慈善足迹已走过128个国家地区,闻声救苦,原来上人就是在履行佛陀未了的心愿。

我们来人间也是一大事因缘,能得人身,有缘加入慈济,行菩萨道,把正信的佛法带到世界各个角落,带回佛陀的出生地。弘法利生,是我们佛弟子的使命。

新加坡慈济志工吴南凯(右一)长期驻守尼泊尔,也感恩自己能把握好因缘付出。(摄影/李国香)

距离首都加德满都250公里的蓝毗尼,地处尼泊尔、印度交界。当年佛陀诞生地遗址,被保存在蓝毗尼花园园区的摩耶夫人寺,是很多佛教信徒和游客必来朝圣的地方。

晨昏空档时,我会到摩耶夫人寺附近散步,静心养性。平时在新加坡生活节奏很快,根本没有时间让心灵沉淀,在这里每天只做慈济事,所以有时间能跟自己内心对话。

做为一位人文真善美志工,很多时候要亲自参与及见证,写下感人的故事,录下影像,制作成影视新闻,让人物活跃在屏幕上。做为笔耕者,每天都要写日志,把志工在蓝毗尼的足迹记录下来。这里天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也有感人的菩萨身影。

有一位妇女每天在摩耶夫人寺附近乞讨,我经常遇见她,跟她打招呼,她开始时总是向我行乞,后来知道我不会给她钱,我们反而是关心行乞者中一位男士,他因一场意外一眼失明,沦为乞丐。

后来,她的邻居向我们提报她需要帮助,于是慈善团队前去探访,发现这位乞妇左手前臂生来就残缺,丈夫和大儿子几年前往生;她跟20岁的小儿子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小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无钱就医,邻居虽然出力相助,苦于大家都是穷人,无法筹集足够费用到大医院去医治。

这位乞妇说到伤心事哭泣起来,志工发现她家中米缸已空,于是赶紧买些米粮再送过去,乞妇感动流涕,志工上前拥抱她、安慰她。有人真正关心,她的眼神似乎看到希望;我们转请医疗团队再跟进,深入关怀。

志工也感动满满,体会到生在新加坡做访视是很幸福的,政府照顾着每一位国人,生活无虑。跟这世界上很多贫困地区相较,一是应有尽有,一是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一所政府小学。去年十二月严冬,慈济在二十几所学校发放物资。气温很低,志工们都穿上厚厚的夹克保暖,却看到一位小女生全身发抖,志工上前去抚摸她的手,发现衣服竟是湿的!赶紧把将要发放的御寒衣服让她换上,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第二天家访时,才知道这位女孩的父母已经往生,由祖父祖母带大;但祖父母也已年迈,一切家务都由这位十二岁的女孩挑起。志工先前百般不解,为何妈妈给她穿湿衣服,此刻不禁心生忏悔。

小女孩说,因为校长说有团体要来送礼物,必须穿戴整齐的校服,她只有一件校服,但洗过还未干,就这样穿上,冒着冷冽寒风赶去学校。

志工很不舍,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在她上学前送来米粮,也带了手套给她和祖母戴上。志工心疼地说,十二岁的小孩在星马一带,都是掌上明珠,父母亲都会疼惜有加啊!

这里的孩子从小就是土里生、泥里长,很小年纪就要帮忙妈妈照顾幼小的弟妹。有一户家庭,妈妈生下幼儿三天后就到田里收割麦子,三天大的婴儿留在家里给哥哥、姊姊照顾。

能够出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或台湾,是前辈子修的福。

尼泊尔项目团队由马来西亚、新加坡志工组成,加上当地志工,每天分头访视、发放、拜访政府与地方单位洽谈合作等。在蓝毗尼做人文真善美志工,一人无法顾及多地,必须靠彼此帮助,拍照片、写纪录,放在共享平台,再从平台里撷取新闻。每天都要传日志回台湾,有文字有照片为证,才是报真导正。

其实做人文志工是有压力的,白天随团队出外访视,时常到傍晚才结束。晚餐后开始写日志,有时身心疲困,写不出来;又或是要经过反思、沉淀,才能下笔。

我们是上人的手和脚、眼和耳,走在前线,把看到、听到、做到的事向上人报告,再请示上人该如何做。如今,在当地已有义诊中心、职训班,零辍学计划也推展到23所学校,本地培训志工已有一百多人。

每天路过蓝毗尼花园园区,会看到一棵芒果树,生得很茂盛,它是从一颗种子生起,经过几年长成大树;再看看树上长满茂密的花,慢慢结成一粒粒的小芒果,再过一些时日,累累果实又有种子,这样繁衍复又生,生生不息。

譬如善与爱的种子在蓝毗尼播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心一志,将爱传出去,就能让尼泊尔亮起来。我想起上人曾说,人生如同学佛,若选择了一条路,不论是快或慢,只要是正确的方向,继续向前走就对了。

转载自《慈济月刊》第681期


延伸阅读